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正文

热点!视频|崇明东滩越冬小天鹅数量有望刷新纪录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目前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有关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了大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地时间12月14日,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二阶段会议的现场,中国角也迎来了上海主题日。上海的崇明东滩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每年的秋冬季节,数以万计的候鸟会从遥远的北京飞到这里短暂休憩后继续南迁,一些雁鸭类水鸟则选择在这里过冬。为了守护和优化这些鸟类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许多人都在默默地坚守和付出。

冯雪松是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的一名工程师,每到这个季节,他都会和同事们一起在保护区定点巡查,记录鸟类数量。“就在这一片里面,粗粗看上去,应该也有六七百只小天鹅吧。看起来‘丑’一点的,颜色也不是很好看的这种,就属于当年刚出生的,然后跟着父母一起飞到我们东滩保护区这里来过冬。”

小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在崇明东滩的越冬时间是十月中旬到第二年的三月。因为气质优雅、颜值高,是东滩湿地的“明星”候鸟。近几年,东滩湿地的环境不断改善,来这里越冬的小天鹅数量越来越多。去年小天鹅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000只,今年最近一次调查的数量已经达到了904只。考虑到这个时候还有一些鸟类仍在南迁的路上,冯雪松认为今年小天鹅的数量应该会超过去年的最高值。他开玩笑说,“我们这儿鸟多得有点像养殖场。”

除了小天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等大量珍稀鸟类也纷纷回归,鸟的种类越来越多。“比如里面的小天鹅、鸿雁、豆雁、斑嘴绿头鸭,总共加起来有三十几种越冬鸟类。” 再加上麻雀、珠颈斑鸠、乌鸫、白头鹎等上海本地留鸟,东滩湿地上几十种鸟鸣声此起彼伏。

眼前这番热闹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历过一场由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的严峻生态危机。

“这就是外来入侵植物叫互花米草,它长得比较尖,很茂密,这种草就是鸟不喜欢,但是它很适应这边的环境,所以它长得非常迅速。”冯雪松告诉记者,眼前这种看似芦苇的草实际上叫做互花米草,它源于北美大西洋沿岸,由于这种草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为了保滩护堤,上世纪90年代中期,崇明东滩开始引种互花米草,此后,这种草每年可以繁殖扩散约两平方公里,到2007年,已经扩张到十余平方公里。互花米草的扩张导致本土植物退化甚至消失,鸟类食物减少,当地生态系统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包括冯雪松在内,当时在东滩工作的许多人为此痛心不已。“有一半生长植物的地方都被这种草给占领了。互花米草分布最严重的时候,调查到鸟的数量基本上也就在几万只次。”

作为一个国家级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也就是鸟类数量明显减少,影响了整个湿地的质量。2013年起,保护区成立了一个互花米草生态治理工作小组,他们访专家、做实验、筑围堰、建工程,通过“围、割、淹、晒、种、调”“六字诀”来开展清除互花米草和优化鸟类栖息地的工作。

冯雪松拿出生态修复区的平面图告诉记者,“这个区域当初全部已经被互花米草所占满了,然后我们在这个区里面其实是进行了一些单元分割,等于是一块一块地消灭,然后根据每一块不同的特点来做相应的一些改造。”

经过多年的清除与修复,如今,保护区内的互花米草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此同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联合来自高校的科研团队,恢复鸟类主要的食物来源——海三棱藨草。海三棱藨草是我国长江口和杭州湾滨海湿地的特有物种,不仅能够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为底栖动物提供丰富的碎屑食物来源,还具有较强的固碳、消浪促淤、保滩护岸和促进底泥沉降等多种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然而,研究人员发现,通过简单的移栽种植难以恢复海三棱藨草在东滩原有的生态。

正在滩涂上做研究的复旦大学生态学博士生武长路告诉记者,“通过我们的研究初步发现,底栖动物和藨草的生物量或者是盖度等呈现一个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如果我们在这个区域想恢复本地物种海三棱藨草的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稍微控制一下这个这些底栖动物,然后减少他们对这个植被的影响。”

此外,为了了解不同种类候鸟的生活习性,提供个性化的保护方案,复旦大学动物生态学博士刘宁宁和同学一起为四十多只雁鸭类动物佩戴上了追踪器,来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惯、分布情况,并将追踪它们的迁徙路线。“我们现在重点关注的是它在越冬期,也就是十二月份到来年二月份在崇明东滩,它对这个优化区栖息地使用的模式。就比如说它白天喜欢分布在哪,晚上喜欢的分布在哪,然后通过这个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生境偏好。然后,保护区对重点鸟类进行保护的时候,会根据我们研究的这些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控。”

2022年6月,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2023年,世界遗产大会将审议新一批世界遗产提名地,如审议通过,崇明东滩将成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已经在东滩工作了15年的冯雪松对此充满期待。“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这个湿地的质量变得越来越好,然后也为这些国际迁徙的这些候鸟提供更加优质的一个停歇地。”

近年来,随着上海绿地林地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不断加强,野生鸟类的栖息环境在逐渐改善,记录的鸟类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全市有记录的鸟类已经达到506种,接近全国鸟类总数的三分之一。

上海作为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不仅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保护着生物的多样性。上海,以一江一河水之线条、一树一叶景之精致、一虫一鸟物之灵动,阐释着生态文明何以与城市共生。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智敏 吕心泉)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