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正文

全球微头条丨“随心飞”产品返场 消费者还愿意买单吗?

曾经风靡一时的航司“随心飞”类产品再次卷土重来,消费者还愿意买单吗?


(资料图片)

21日,某航空公司推出的 “随心飞”类产品正式开售。有网友反映,活动发布当天,由于浏览量过高,该航司服务器一度拥挤到崩溃。公司App显示,此次推出的“随心飞”类产品“畅游中国”分为全国版、探索版和区域版,价格范围从2499元到4888元不等。

不过,相比前几年的同类产品,本次的新版“随心飞”价格几乎相同,但却有了更多的限制条件。比如:使用日期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旅客每次兑换机票时除了自行支付燃油、机建费等税费,还要额外支付票面价20元;另外,2021年该航司发售“随心飞”时承诺,“每天提供不少于2万个经济舱座位供套餐用户兑换”,而新版产品规则中仅表示,“可兑换航班及可兑换座位数以实际查询结果为准,数量有限、兑完即止”。这意味着,出行高峰时段部分热门航线兑换可能比较困难。

有消费者认为,即使购买了新版“随心飞”,单次出行的成本也依然很高,加上限制条件太多,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不打算购买。

据该航空公司内部人士说法,之所以加收兑换费,主要是在市场恢复的背景下,防止有人反复订票退票,对收益和定价管理产生影响。航空领域资深记者秦岭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采访时指出,这项条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浪费型出行需求”,把无效需求去除掉以后,对于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是有利的,消费者能够换到座位,航空公司也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随心飞”最早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20年,当时受疫情影响,民航业一度陷入低谷,为了破冰,多家航司推出类似产品,一度销售火爆。多位民航业内人士表示,在当时的低谷时期,“随心飞”类产品对稳定现金流、回笼资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类产品本质上是“赔钱赚吆喝”,用户飞得越多,航空公司亏得越多,服务质量也难以跟上,一度引发了不少消费纠纷。

眼下,民航业已驶入了安全有序复苏的航道。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境内市场已经逐步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今年2月份,国内航线旅客运输量4249.5万人,比去年同月增长36.1%。飞机正班客座率77.6%,正班载运率67.3%。

作为促销类产品的“随心飞”,在民航业已经逐步复苏的当下,为何会再次出现呢?秦岭分析说,这背后有两点原因:首先,国际航班的逐步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眼下,虽然泰国、日本、韩国等近程国际航线恢复比较快,但是欧洲、美洲这样的远程航线恢复比较慢。航空公司希望把闲置的远程宽体机在国内航线上利用起来,解决运力过剩的问题,提高上座率。其次,近几年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一些大型新机场纷纷投入使用,这些机场因为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远,所以本次航司推出的“随心飞”产品,有特别针对这两大市场的特别版,这其实是为了提升这些新兴市场的占有率。

其实,今年已经有不少航空公司布局各类优惠产品。比如今年2月,中联航发售了一款“尊享飞”产品,三个多月有效期内不限次搭乘;3月份,四川航空推出国际、港澳地区“安逸飞”套票,价格从2000元到6900元不等。不过,这类看似方便实惠的产品,却在使用过程中遭到不少诟病。一方面在兑换时,每个航班放出的名额有限,热门时间、热门航班可能会存在兑换不了的情况。另一方面,有的航空公司会临时取消飞机航班,这不仅打乱乘客原有安排,甚至还会被算作违约,而一旦出现纠纷需要投诉,人工客服常常难以拨通。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关键词“随心飞”发现,有关的投诉超过了700件。

相关旅游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但套路也越来越多,航空公司如何在营收和“赚吆喝”之间取得平衡,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出行需求呢?秦岭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航空公司要把产品使用规则向消费者介绍清楚,让消费者一目了然。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航空公司虽然做了书面告知,但消费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实际使用产品的时候发现有问题,沟通起来成本又很高,这就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满意度。“随心飞”已经迭代升级了几个版本,航空公司的服务能否及时跟上,还需进一步观察。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李荣康 陈昱卉 阮丽)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