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家庭日”,目的旨在提高各国政府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家庭,是社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体单位,对于维系社会的有序运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却使很多家庭面临着新的挑战。
(资料图)
深夜23点14分,在“希望24热线”上海分中心,志愿者李玉洁仍在工作室里接听来访者的电话。电话里的女孩声音颤抖,自述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通常接到这样的来电,李玉洁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这条热线本就是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危机干预热线,初衷就是为了挽救那些徘徊在生死线上的具有自杀倾向的群体,但来电者仅有11岁,这让李玉洁的神经紧绷了起来。
三年前,从事IT行业的李玉洁转行开始学习心理学,现在是一名老师,在这几年的实践当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经过45分钟的耐心疏导,女孩的情绪终于平复了。
2012年,“希望24热线”在上海成立,11年间热线已经辐射到全国24个城市,接听来电超过5万6千多通,挽救了上千名有轻生念头的求助者。然而,近年来,志愿者们却明显感觉到,拨打电话的求助者,年龄越来越小。
2019年,志愿者许飞曾经接到一个9岁孩子打来的电话,理由仅仅是担心自己完不成家庭作业,而这个孩子也是迄今为止上海“希望24热线”里年龄最小的来电者。
“不被家长理解”“感到孤独”甚至是“探讨生命的意义”,这是打来电话的少年们最常提到的。这样的求助不仅体现在“希望24热线”,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前来就诊的未成年人也越来越多。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急诊部副主任医师倪晓东告诉记者:“这几年仅在我的门诊里,12岁以上的青少年患者明显增加,基本上我每一个门诊里面一定会有两三个小患者。”拍摄当天,倪晓东就接待了一位患有抑郁症的高一学生,此前他已有过多次自残的行为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情况不稳定,已经无法继续完成学业。
“在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概是占到24. 6%,这个比例还是很触目惊心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咨询专家陈默告诉记者,除了社会、升学压力以及家庭因素以外,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正在不断提高,而这种心理需求往往被家长忽视。“现在的青少年他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因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第一层次的需要是被满足了,所以它就会升级到中等层次的需要。但是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未必能满足这种层次的心理需要,所以这个地方就会有矛盾和冲突了。”
陈默还认为,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长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更要学会尊重孩子,与此同时,良好的夫妻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更能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学校、社会的压力一定是很大的,这是没有办法回避的。我们的家庭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孩子的心理问题能在家庭得以纾解。这样他的心理能量就比较充足,他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应对外面的困难。”
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让这些少年们有勇气、有力量去直面这些困难和压力,需要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去思考和学习。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唐春源 摄像:吕心泉 徐玮 朱晓荣 编审:王琳琳 邢维 李姬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