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要闻 > 正文

马伯庸专访:书展给了我们接触更多书的缘分

“《长安的荔枝》这本书,我最喜欢李善德这个角色,这就是我在职场上的写照,勤勤恳恳干活,最后实在干不下去了,只好辞职。”


(资料图)

这是作家马伯庸在上海书展的新书分享会,马伯庸妙语连珠,现场笑语掌声不断。活动现场涌入了3000多名读者。每位读者都带来了厚厚一摞书,为了能早点拿到签名本,许多人顾不上吃午饭,提前三个多小时赶来排队,蜿蜒曲折的队伍一度从友谊会堂的书展现场排到了延安中路。

对于读者的热情,马伯庸早有准备,还特意带上了护腕签名。有别于以往大部头的长篇历史小说,这一次马伯庸带来的是历史短小说“见微”系列。马伯庸善于将小人物的故事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他笔下的主人公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代社会里的“职场打工人”。戏仿、恶搞、解构,丰富的细节与诙谐的笔触,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共鸣。

此次书展马伯庸带来新作与他擅长的历史科幻小说有什么不同?历史短小说在“马伯庸宇宙”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马伯庸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他的文学创作是否融入了影视语言?疫情之后重回上海书展,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他又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阅读方式更新迭代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仪式感?

在上海书展活动现场,马伯庸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看看新闻记者:这本书构建了一个现代职场故事,演绎了神魔世界的众生相,这与你以往擅长的历史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是发生在一个全是神仙和妖怪的世界,不像以前我写的都是偏现实主义的历史题材。我觉得它算是一个另类作品,它也可以说是一个回归初心之作。它很像我最初创作的时候,这种戏仿、恶搞以及重新解构。

你会发现这些以《西游记》为基础的作品,它其实都会有一个向现实延伸的方向:要么是讲少年的义气,要么是讲西游记本身的这个取经团队内部的这个人物人际关系,要不是解析西游记背后的一些文化背景,它都是有一点自己生发的这个方向。

正常的写作是一年一本书。《太白金星有点烦》主要是灵感勃发,赶上一个有意思的想法,迅速就把它写出来。《长安的荔枝》更快,只花了11天时间。所以说这本书就写得很酣畅淋漓,而且它里面具有一些当代性。在初期的、早期的互联网的作品里面,都会喜欢把古典和现代的东西进行结合,形成一种错差的艺术效果。我只是重新把这种方式重新捡起来。

看看新闻记者:很多读者会在您的历史小说里看到自己,很容易代入“职场打工人”的身份,您是否把当代社会的焦虑放到您的历史小说中,把当代人的思维放到古代社会的故事里?

马伯庸:我觉得人性从古至今没有变过,虽然社会形态,虽然它的历史时期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不同,但是人性与情感,都是永恒的母题。不管是在殷商时期,还是在唐宋,还是在现代,都是一样,只不过是说它的故事一遍一遍地发生在不同的背景,但是故事本身的逻辑都一样。所以我们写这些东西,就是提炼出这些“放之四海皆准”的人性。我们会找到历史中和现实中人性的共同之处,把它表现出来,连接古今。

看看新闻记者:您的作品中,剧情推进的节奏非常快,很多人觉得看书就像在看剧一样。所以在写的过程,是有意识地按照剧本的感觉在写吗?

马伯庸:其实剧本和小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它的表述逻辑也不一样。实际上我们觉得好像很流畅,看起来好像看剧一样,是因为我们在小说里运用了很多影视剧的这种镜头语言。你会看到有镜头的拉远、拉近、横扫以及一些蒙太奇,其实都是电影技法。

看看新闻记者:但是它的传播,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

马伯庸:对,传播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我们创作者就是要做好故事的源头,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看看新闻记者:今天签售会“马亲王”的粉丝非常多,气氛也非常好,和读者面对面交流,您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马伯庸:我觉得面对面交流非常重要,它能够最直观地看到读者的反应,看到读者的热情,以及看到读者的质疑。如果是网上的话,因为网上交流实际上最大的问题是它只能看到文字,只能看到声音,很多它的情绪就被屏蔽掉了。那这种线下的交流是一个巩固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同时也是向作者确认,“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意义”的一个重要的仪式。

看看新闻记者:上海书展到今天已经快20年了,您认为它为什么还能吸引今天的读者?

马伯庸:读书是需要氛围的。你在网上买书有一个问题,就是你会有一个东西叫推荐算法,它会推荐你喜欢看的书,但是读书不可能是只读你喜欢的书,所以你在网上买书往往会越买越窄。书展我们可以看到是几百个巨大的书摊摆在那儿,几万本书呈现在你面前,呈现一种随机混沌的状态,你永远无法预料到你能看到什么样的东西,你的视线在扫的时候,你可以扫到很多你根本无法想象,但是其实你很需要的书。所以说我觉得无论是书展还是书店,实体书店,它的存在的意义就在这儿,它是给到我们一种可能性,给到我们一种更多的接触书的缘分,这是网上购书永远无法取代的。

有一个好的书展,好的阅读平台,能够让整个城市的阅读氛围提升。它会在城市的丝丝缕缕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来。所以我觉得阅读是一个城市气质的源头。

记者:王琳琳

摄像:朱晓荣、徐玮、张凯

灯光:李宇

剪辑:郝思舜

实习生:陆艾文、廖望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