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要闻 > 正文

百洁布的鼻祖


【资料图】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见过筅帚,在老一辈的记忆中,这把毛竹做的小刷子可是家家户户厨房的必备用品。烧菜前后刷走锅上的油腻,不伤锅还经久耐用。在金山区亭林镇南星村松隐12组,制作筅帚的手艺已经代代相传了300多年,亭林“筅帚埭”由此得名。

一选料,二锯料,三劈篾,四劈小条,五落全,六砍全片,七箍篾,八加砧,九修形,十浸水……筅帚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严永坤一边介绍着筅帚的制作技艺,手里一边忙活着。制作用的测量工具、大小不一的刀具、特别制作的架子,严永坤一样一样地展示着他的制作工具。这些工具起码都有一百多岁,是家中祖传的宝贝。

回想过去的日子,今年70岁的严永坤说,自己六岁的时候开始学做筅帚,等到八九岁就拎着篮子和父亲一起去街上吆喝。从一开始下一刀需要犹豫很久,到现在下刀如有神助,手上的疤痕日积月累,一转眼就过去了六十多年。

随着液化气的普及,农村土灶头被取代,筅帚逐渐淡出了老百姓的视野。据统计,全国解放初期,筅帚埭三四十人家200多人,有90%的农户从事这项副业,到现在只剩下三家人家还在制作。“现在年轻人不学这门技艺了,我就发挥余热,能做一点是一点。”每天严永坤总是要在自己的“小作坊”里做上几个筅帚。

上了年纪的游客来金山旅游时看到筅帚总是感慨颇丰,买几个回去给家中小辈看看,亦或者是当做童年回忆的物件收藏。2020年,筅帚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七批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市区的集市上也能重新看到筅帚的影子。逐渐消失的技艺在各方的努力下,正在一点点回到大众的视野中。

关键帧:

毛竹涅槃用处多,

非遗技艺代代传。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刘桂强 文字:李蔚欣)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