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遭遇罕见旱情,让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经历了汛期反枯、枯期极枯的严峻考验。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最小时,比2021年同期减少超九成。罕见的极端气象干旱,对鄱阳湖区百姓生产生活用水构成严峻挑战,也让当地的生态系统承压。在经历了一场场抢水、找水行动之后,当地也开始思考如何做好抗长旱、抗久旱的准备。
进入一年一度的候鸟越冬季,一大早,高义平和妻子曹淑珍便忙着把稻谷装车,准备去鄱阳湖畔迎接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们”。
高义平夫妇都是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周溪保护站的护鸟员。渔民出身的他们,上岸已有十年时间。每年高峰期会有20多万只候鸟在都昌越冬,这也是高义平夫妇最忙碌的时候。只不过这个冬天和往年相比非同寻常。高义平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往年从下湖堤坝到湖畔,只有一两公里的路,如今干了3.5公里,寸草不生,这种景象几十年来还是第一次。
(相关资料图)
沿着鄱阳湖东岸堤坝驱车而下,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裸露湖床与龟裂滩地。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与水域面积,占到了整个鄱阳湖的三分之一。而从2022年7月份开始,长江流域出现的持续旱情,让鄱阳湖大面积缩水。
眼下正逢枯水时节,有着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之称的星子站,原本四五公里宽的湖面,“瘦”得只剩下四五百米。和往年同期相比,星子站水位偏低了两米左右。就在五个多月前,这里更是屡次刷新历史最低水位记录。
鄱阳湖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工作人员黄晓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往年8月初的水位都在17米左右,去年8月6日就到了12米,9月23日更是突破了最低7.11米的历史记录,这是1951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位。
来自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6月下旬以来,共有29河39站刷新了历史最低水位,鄱阳湖水域面积一度缩小大约四分之三。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的主要支流之一,鄱阳湖在调蓄径流、净化环境、繁衍万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地水利工作人员坦言,防汛工作一直做、年年做,可是说是已经积累了比较好的经验。可面对突如其来的极端干旱,没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准备工作多少显得有些不足。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来到都昌县矶山村一带的鄱阳湖水域。去年8月底,这里因一段湖床裸露干涸的影像,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从高空俯瞰,这里犹如一棵濒临枯竭的大树,处处透露着对生命的渴望。三个多月过去了,这里的旱情现状并未得到有效的缓解。针对“汛期反枯,枯期极枯”的现象,如何做到守护生命,把水留住?也成为了当下这里很多人,正在努力的目标与任务。
面对严峻形势,水利部门通过水库蓄水、供水加压、围挡拦蓄、开挖人工引流渠等方式,保障沿河两岸及湖区950万人、650万亩农田的用水需求。然而新的挑战随之而来,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和候鸟栖息地,大幅缩水的鄱阳湖水体导致候鸟觅食和栖息空间被大大压缩,几十万候鸟大军又该如何安全过冬呢?
眼前这四台水泵,高义平夫妇曾与它们日夜厮守了两个多月。鄱阳湖退水后形成的大小碟形湖,原本是候鸟们越冬栖息的首选,然而这些碟形湖早在9月份就基本干涸。为此,高义平夫妇通过水泵从有着近6米落差的主航道生态补水,硬生生把水域面积从不到400亩增加到800多亩。这样的补水工作,高义平夫妇整整干了两个多月。
两个多月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在保护区最重要的朱袍山碟形湖畔,高义平夫妇迎来了大雁、白鹤、东方白鹳等老朋友。不过,干旱带来的“后遗症”不光是水资源短缺,连候鸟的觅食习惯都受到了影响。不少候鸟进入稻田寻找食物,为缓解“人鸟冲突”,面积达300亩的“候鸟自助餐厅”应运而生。
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介绍,当地在周边区域租一些稻田,由政府出资,让老百姓不要去收割稻谷,这样就正确地处理了人与鸟之间的冲突,解决了一部分候鸟在鄱阳湖的周边区域栖息觅食的需要。
监测显示,目前,仅都昌县朱袍山碟形湖区域的候鸟承载量就达到3万多只,与往年同期基本持平。不过从长远来看,季节性缺水很有可能成为它们将面临的长期困难。
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水情处工作人员介绍,2022年11月中旬,江西省出现了连续降雨过程,全省旱情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未来的趋势来看,降雨仍存在偏少的可能。
针对新情况,水利部门在加强雨水情监测,持续开展应急措施保障用水的同时,还计划强化生态修复型水利工程的规划和管理,让更多病险水库“摘帽”,力争在2025年新增10亿立方米的储水。而对于湖区生态的保护,有关部门也在不断探索。李跃说,朱袍山生态补水工作已经为今后应对自然灾害的变化给候鸟或者湿地带来的影响积累了经验,探索了一条新路。江西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二级主任科员廖轶群表示,接下来将摸清来水、了解用水的需求,加强一些水库的调度。把水账上的来水跟用途都算清楚了,再进行科学调度、合理分配。
沿着蝶形湖,高义平夫妇抛撒稻谷。这种候鸟食物补给的做法是专门经过研究讨论的,撒多撒少也有讲究,既不能让候鸟饿着,也不能让它们的觅食习惯因投喂而改变。
调水、补食、巡护…… 这个冬季,高义平夫妇的任务变得更为艰巨。他们当下最大的心愿,就是守护了十年的鄱阳湖,能尽快恢复到往年的景象。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冷炜 胡苏青 编辑:陈頲杰 邵晨星 实习编辑:张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