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正文

世界微速讯:“双减”之后 如何做好教育“加减法”?


(相关资料图)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事实上,自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减”与“加”之间怎样拿捏,减负话题一直备受代表、委员的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深耕教育领域多年。他表示,“双减”之后,比较直观的感受就是校外学科类培训市场“虚火”大幅下降,学生作业负担初步减轻,课后服务质量有所提升 ,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的教育焦虑并没有完全纾解,部分家长的焦虑情绪不减反增。比如,有家长担心作业少了孩子“吃不饱”;有家长疑虑,只要不取消高考,孩子少了培训就考不上好学校。

“实际上家长也是希望孩子有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家长的焦虑可以理解。”倪闽景认为,“双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空间进一步提质增效,同时也要引导家长进一步转变观念。

倪闽景说,教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就拿作业来说,孩子不是机器,并非作业越多成绩越好。PISA(国际学生能力测试项目)测试数据表明,15岁孩子的周作业量最好控制在11.2小时之内,作业太多学生成绩反而下降。PISA还表明,校外补课 与学生成绩相关性并不大,而与学习主动性和师生关系相关。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讲,要进一步注重提升作业设计能力和布置效果,家长则要和老师联动,一起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双减”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对此,倪闽景表示,无论是给教育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立足于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不断完善升学政策和教育评价体系,使教育更加公平、有效。

倪闽景说,有家长认为所有负担的根源在于高考,实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有“高考制度”。国家按照高考成绩,招考学生进入不同的高校和专业学习,这种做法将长期存在,高考绝不是“内卷之源”。中高考制度正在持续深化改革,比如多地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如果达到一定分数线就可以进入综评环节,实际上就是鼓励孩子在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更多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形成自己的特长,减少对分数的分分计较。

另外,教育部在推进“双新”,即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改革方向就是增加选择性。比如,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设置剧本、机器人、合唱、绘画等课程,一方面是让孩子学会选择,一方面也是让孩子有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

“如果真正关心孩子,就应该看到孩子的眼睛是不是有光,是不是真的身心快乐。”倪闽景说,考试、升学这样的环节设置, 实际上只是教育的抓手,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非常需要有志向、有特长,能够为国家发展来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创新人才。这些不可能通过做题来解决,而是要通过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这才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因此,在“双减”背景下,要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活动舞台和机会。

(看看新闻Knews编辑:崔信淑 陈昱卉)

关键词

热门资讯